时间: 2023-08-21 11:37:24 | 作者: 安装现场
他是新中国第一个雕塑硕士研究生。他参加过大型群雕《收租院》的复制再创作,以及重庆长江大桥城雕《春·夏·秋·冬》的集体创作。
他于1949年解放前夕,出生在丰都鬼城。他从未见过鬼,鬼却成为他一生重要的记忆。1980年代,他以“鬼城系列”雕塑作品,震惊了整个美术界。而他最得意的是,在故乡一座山上,用炸药炸出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——鬼王像。
他早已习惯,被人称为鬼才雕塑家。但他从不相信世上有鬼,只可能心里有鬼。他相信鬼的传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。
从小耳熟能详的鬼故事,以及无处不在的鬼魅之影,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。他用瑰丽、浪漫的想象,和独特的写意手法,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鬼形象带到人间,与人和平相处。
年轻时,他以鬼界折射人世,温良而机警。而今年过七旬,他依然精力充沛,鬼才十足。他远离艺术权力场,却以惊人的创作力,在雕塑界发挥着持久的影响。
在相约两月之后,近日,终于有幸听他细细谈论往事,得以走近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艺术家,足够传奇的一生。
在1949年解放的最后关头,整个丰都县城都被一种特殊的氛围笼罩着,人们紧张又憧憬。
大约下午5点,长江一如往常,在城边静静流淌。女人们的捣衣声和玩笑声会合在一起,时隐时现,远方似乎还不时传来船工的号子声。
突然,一声婴儿的啼哭,划破了鬼城的宁静。啼声尖利、绵长,无休无止。又是哪个背时的武将投胎,这么惊风火扯?就在邻人暗自发问时,砰砰砰,接连三声枪响,婴儿停止了哭喊。
放响猎枪的正是婴儿的父亲。他曾一度从事川东地下党工作。新中国就要成立了,他满怀希望地,迎接着必将到来的胜利。曙光照耀,儿子降生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这个要靠枪声来震慑的孩子,就是后来成为著名雕塑家的何力平。哭声和枪声,似乎预示了他今生注定会搞出一番动静。但漫长的寂寂无闻的时光里,迎接他的,除了离奇的鬼故事,更多是现实的磨难。
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,一度在万州银行任科长,眼看要提副行长,却被莫名其妙地抓起来。原来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保长,犯了事,判了十年。保长跑了,他被抓了进去。后发现抓错了人,也就将错就错——关满十年,再放出来。
后,父亲被安排在涪陵农校,任了一个小官,直至退休去世。即便在后来,何力平与父亲的接触也并不多。父亲被抓一年后,父母就离异了。
何力平最早的记忆,是从丰都湛普乡完小开始的。母亲从重庆大学预科班退学后,在那里教小学,任教导主任,兼任美术老师。一日,在清寒的教师办公室里,她为了哄小力平不哭闹,便让他蒙着小人书勾勾画画:斜斜的山坡上,有树,树上是太阳,猎人戴着草帽,在太阳下独行。小力平很快,像模像样地蒙了一幅出来,被妈妈夸奖了一番。得意之下,他干脆不蒙了,对着临摹起来。感觉也很像!他由此兴趣大增,常常一个人对着小人书,一画就是小半天。
7岁时,何力平上了小学。这里来了一个老师,名叫雷雨风,专门教美术。雷老师极有才华,画画、作曲、排练唱歌,还喜欢做雕塑。真是要雨得雨,要风得风。何力平第一次见雷老师的雕塑,是用泥巴捏的美人,这美人就是后来的师娘。
雷老师经常家访,何力平就像一个小尾巴,跟在后面一晃一晃的。一路说笑,写生,如影随形。这大概是何力平童年最快乐的时光。
可是,1958年大炼钢铁,需要激情四射的宣传画。炼钢的人很多,能画画的人很少。雷老师被抽走了。他为此大哭一场。后听人说,雷老师给他留了两张画,他这才破涕为笑。
雷老师的宣传画,很快四处张贴出来。让何力平印象非常深刻的,是一个人在麦穗上跳舞,庆贺亩产万斤,离奇而生动。但再见到雷老师时,已是数年之后。
何力平在湛普读完小学,就进城了。此时的雷老师,早已调入县文化馆,成为丰都不大不小的艺术名人。一对师生,再续前缘。何力平坚持画画,还跟着做雕塑。丰都很多庙宇,一些菩萨像,都对何力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一次,何力平做了一尊《毛主席在北戴河》,半人高,用的是民间泥塑的手法。雷老师看了大为赞赏,并和何力平一起抬到文化馆展览,颇受好评。之后,何力平借到一本书:中央美院教授傅天仇的《怎样做雕塑》。书很简单,但对少年力平的影响却太大了。从工具选择、搭架、和泥,到石膏做模、翻制等…现代雕塑制作的全过程,讲得非常明细。有了权威教材的指引,何力平的雕塑制作,就更自信,也更规范而高效了。
16岁时,丰都文化馆复制韶山《思想展览》,邀请何力平做里面的全部雕塑。他将书上的、民间的手法全都用上,一做就是四五组,每组都是几个人。正是这一次大规模的复制雕塑,让他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。
初中毕业不久,何力平就跟很多同龄人一样,早早地踏入社会谋生。他做的第一份工作,是在马车场挑泥巴。他卖力地挑着,力求步伐很快,姿势很帅。五天下来,他却被解雇了,理由是力气小了。而跟他同场竞技的,还有不少是女性。他始终不相信,一个青壮好汉,力气连女人都不如。
接下来,他做过很多底层的工作:当过杀猪匠、木匠、石匠、篾匠;打滩、修铁路、林场工人;下乡当知青、宣传队乐队队长……后来到了水泥厂当工人。
太多的磨炼,让他掌握了一套底层生存逻辑。在丰都一夹皮沟水泥厂搬石头时,他就显得力拔山兮气盖世了。
“这里是一条狭长的河谷,两边万丈绝壁直插天际,水泥厂就坐落在河边和峭壁之间的一块坡地上。这里没有村民,没有农舍,没有场镇,什么都缺,就是不缺石头,这种石灰石正是制造水泥的原料。我的工作就是每天与石头和灰尘打交道。”根据何力平的自述,能想象,这里对人意志力的挑战,几乎到了极限。
他每天把偌大的石头,从地上搬到车上,再从车上搬到碎石机里。搬石头搬得气壮山河,到了晚上,不是倒头呼呼大睡,而是鼓捣那劳什子雕塑,或者为工人们画肖像。
好多夜里,工友们一觉醒来,一个大小伙子,还在灯下刮着泥浆。他成了夹皮沟里的怪人。当人们笑他异想天开地做着艺术家梦时,他其实连自己都不知道,这样熬更守夜、见缝插针玩着雕塑和绘画,到底是为了什么。
多年后,何力平在怀念恩师郭其祥的《永远在不远处》一文中,这样描述道:“那年,我终于做了一个在我看来是一个天大的决定:走出大山,去外面看看世界。应知青朋友的邀请,我只身乘大轮船逆江而上到重庆,来到知青朋友家做客。朋友邀请我住在他们家,那是我第一次到重庆。他家住在两路口旁边捆绑吊角楼里。从小街七拐八拐沿木楼梯下去,进门我都惊呆了,拢共就六平米大的板房内,还有一个二平米大小一米高的柜子。一家三代男男女女共五口,加上我六个人,晚上怎么睡得下?穷人有穷人的智慧:横起顺起拉上帘子,隔开空间。柜子上,地板上每一寸旮旯都睡满了人。第二天一大清早各自上班去了,只剩下朋友和我,屋里显得空空荡荡。屋外与陡壁之间约一米宽的屋檐下的地方是厨房,我们自己动手,美美地吃了一顿稀饭下咸菜。”
到了傍晚,天渐渐黑下来。何力平和朋友,趴在小窗口上瞭望山城夜景,那种璀璨,差点让他晕过去。后来,朋友带他去了菜园坝火车站,接他们从西双版纳回来的知青同学,没接到。他猛然想起,另外一位朋友曾告诉他,他家住在天星桥街六号,他决定去找找看。于是,他们顺道拜访了正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画油画的老朋友谢学康。谢是重庆本地人,比他大七八岁,“文革”前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。
谢学康提出,带何力平到市文化宫看看川美雕塑系老师如何复制泥塑《收租院》。这一去,就让他激动不已。见到了心目中的许多大腕儿:叶毓山、伍明万、龙得辉、罗耀辉、杨发育、王官乙……多年来,他坚持看美术类杂志,对这些人名已经很熟悉,人却是第一次见到。
幸运的是,这一次,他还见着了大雕塑家郭其祥。当他随着其他老师的指引,见到郭老师时,郭正专注地做着一件撑着竹杖发愁交不齐租的农妇像。何忐忑地摸出几张雕塑照片,让郭老师指教,郭老师耐心地评点着,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亲切之感。于是,他提出想来跟老师们学习。郭老师说,这次马上要结束了,让他留下姓名、地址、单位,争取下次再做《收租院》时,让他参加学习。
等待是幸福的,等待本身却是一种折磨。几个月以后,何力平果然接到四川省委宣传部通知,借调他来美院参加《收租院》复制再创作。他兴冲冲来到重庆化龙桥四川美协,见到徐匡、吴强年等,他们正在刻板画。嘉陵江畔,山清水秀,斗室生辉。阳光下,何力平仿佛看到,大师们的头上,散发着层层光晕。
那一次,何力平经介绍,去到四川美院,再次见到了郭其祥老师。老师告诉他,工作还没开始,还得回去等待通知。于是,他再次回到丰都。
两个月后,一份通知又来到何力平的手中。何力平逆江而上,一路风尘赶到黄桷坪,进入美院,参加《收租院》复制再创作。这一做就是五年。
兴许被认定为可造之才,何力平中途还获得了读进修班的机会。1976年下半年,他进修班一毕业,就调到美院,当起了助教。1982年,全国恢复学位考试,他考入郭老师门下,成了新中国首位雕塑专业硕士研究生。
由此,一位夹皮沟里的搬运工,鬼使神差地,让自己的命运,搭上了另一艘航船。
回忆是悠长的。就像小时候的日头,一点点落下山去。直到霞光收尽的刹那,小小蒙童才想起,天要黑了,妈妈快要来了。
小时候,每个寒暑假,何力平都会在继父所在的村小,住上一段时间。所谓村小,就是一间孤零零的大屋子,大部分作为教室,小部分作为寝室。父亲一个人教四个年级,一个年级一列学生,全在一个教室里。先给这列学生上了课,让他们做作业,然后教另一列学生。
当父亲沉浸在四列纵队的诲人不倦时,何力平却在这里想入非非。从学校望出去,对面远山是一座秃秃的山峦,山顶有孤零零的房子。白天,整匹山就是一头沉默的怪兽。随着日暮黄昏的降临,怪兽也开始蠢蠢欲动。暗夜里,万籁俱寂,山风怒号,怪兽仿佛就要奔袭起来,山顶的房子似乎也要随风而去。
在何力平平缓的讲述里,有一种力量在隐隐发作,就像江水下的激流,若隐若现。
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,一直在意识深处潜滋暗长,就像伸进梦里的鬼怪之手,让他常常在夜里不得安宁。直到多年以后,他在创作木雕《日暮黄昏》时,将这些意象一股脑地投进作品中,内心才渐渐得以平静。
事实上,在晦暗不明的青少年时期,何力平没有少受鬼城印象的滋扰。当他终于在初中阶段,住进县城后,无处不在的鬼文化,让他有了丰富想象的同时,也有了精神上更大的紧张和敏感。
丰都老城里,有一个叫“卢聚合”的举人大院,挤挤攘攘住满了一二十户人家,清一色底层人民。几乎一家一业:说书的、糊布壳的、放电影的、拉板板车的,稍高阶的,就是教师和银行职员。何力平一家,算是书香门第。还有一家,住着一个连长的老婆娃儿,算是这里的顶流了。
何力平永远记得,有两家邻居,老人都已去世,各有一个女儿,两女经常吵架。有次从中午吵到晚上,见四邻都回来了,便搬起板凳在过道上,认认真真地吵,吵得荡气回肠,难舍难分。等何力平们排街很晚后回来,两人还在吵。第二天出门,还在吵。中午回来,两女才各自回屋了。估计躺在床上,还在梦里吵。
也就是在这老屋里,何力平从说书人那里,听到了很多故事和说唱民谣。比如说,这条街曾有40多个庙宇和会馆,全国各省商会都来赶庙会,从山下一直拜到山上。再比如,街上有座鸡神庙,山上还有草狗,也是一种鬼怪,专门吃10岁以下的娃儿。
正是在这“鬼话连篇”的鬼城岁月,何力平不由自主地与鬼神们纠缠在了一起。以致他在研究生毕业后,写了篇随笔《一封没有笺页的来信》,从头到尾都是鬼魅的气息。这篇文章发表在《乌江文学》上,成为他非学术文字中的重要代表作。
而让他之后一鸣惊人,震动雕塑界的,正是以《日暮黄昏》为核心代表作的《鬼城系列》。
回溯五十多年艺术生涯,何力平认为,这件创作于1988年的作品,其重要性,甚至大于1981年获得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二等奖的《初生牛犊》。
要知道,在1980年代,国内雕塑界,还是以现实主义题材、写实手法为主导,这种超现实的、写意的雕塑作品,很难见到。
1985年,何力平读完研究生后,好长时间没有创作。他深感从西方引入的写实雕塑技法,其实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写意雕塑传统,相去甚远。他希望尝试一种,更诗意、更东方、更自由、更具人文精神的表达。
酝酿两三年后,他才躲在屋子里,一个人做了起来。做完稿样后,他一度不敢示人,一怕手艺不精,二怕老前辈生气。直到时任川美副院长的马一平教授来串门,他才忐忑地拿出来,让他看了看。不料,马院长一看,大加赞赏,并提出院方给予经费支持。何力平如释重负,完善作品后,竟广受好评。这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《鬼城系列》。之后,他一发不可收,接连创作了多件作品,其中《生命船》《催命锣》《醉生梦死》等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并获省优秀作品奖。至此,他炼狱般积压的鬼才,得以喷薄。在十多年的时间里,他不断丰富、完善着《鬼城系列》,《色鬼》《赌鬼》《下火海》《欢乐小鬼》《板凳》《正午》《远古之舟》《老船》《黄泉路》等作品相继问世。
看过这些作品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印象:何力平呈现出来的鬼神,并不是惊悚可怖的魍魉魑魅,而是深谙人间烟火的底层生灵,不小心走在了另一个世界。他们延续着在世的悲喜和情欲,他们可怜、可笑,亦复可叹,亦如芸芸众生。
细细品来,你会发现,他反映的不是蒲松龄笔下的聊斋世界,更不是刀郎《罗刹海市》赤裸裸的讽喻。他更多的,是一种对命运的观照,对尘世的恻隐。他选择的新叙事语言,是温和的,浪漫的,超现实的。他冷静地为人世的伤口缠上绷带,又着上了鲜艳的色彩。
《鬼城系列》之后,何力平沿着超现实的写意风格,为中国雕塑艺术,开凿出一条新路。他以不可遏制的美学冲动和创作欲,不断将鬼才发挥到极致:《林间》《泸沽湖的传说》《融入》《壳》《湖》《空境》《逃》《幸福的思想者》……一系列想象瑰丽、造型独特的架上雕塑,走出工作室,来到各类美展,继而被解读,被收藏,进入雕塑史。
如果说,《鬼城系列》一举奠定了,何力平在中国雕塑界的地位,那么后来那些多以青铜、汉白玉铸造的作品,则一而再证明了,他在新雕塑语言上的探索和实践,不断走向成功和成熟。
难怪,在《世界艺术史·雕塑卷》中,何力平被称之为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语言探索的代表人物。1980年的中国雕塑家,只写了四人,何力平是其中一个。
假如何力平在如日中天时,就选择以退为进,默默创作,教书育人,那他很有可能会活得更自在,更洒脱。
但出生时,止不住的长啼,似乎早已命定,他不会见好就收。他会做出更大的动作。
进入1990年代,邓公南巡讲话,吹皱整个春池。春天的故事,属于每个有胆识的中国人。何力平是艺术家,却不是安分守己的读书人。艺术与商业接轨,注定是市场经济绕不开的雄浑乐章。
起初,是地方政府、地产商,慕名找到这位业已爆得大名的雕塑界鬼才。很多类型的城雕草案,从何力平笔下逶迤而出,进而不断铸为实景,昭示着一个时代、一座城市、一代人的精神。
虽然以架上雕塑名世,却生来崇尚大场景、大制作。何力平在资本力量和权力意志的催化下,创作欲爆棚,接连签下了许多座城雕项目。
但他没想到,会有一个机会,让他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,深圳蛇口区,留下惊世之作。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海王集团,为建设海王大厦,在全国发下标书,要求在裙楼之上,两栋塔楼之间,矗立起一座城雕。
何力平在应标之后,仔细探勘了现场,认为雕塑竖向而立,将会与左右楼栋形成三条竖线,不仅创意平庸,还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。他接连些天,都流连海边,沉思默想,突然有道霞光破空而来,像神话中的海王跃出海面,壮美极了。他瞬间灵光乍现,能否让海王身御坐骑,举长枪,驾马车,从两楼之间飞跃穿过?
这一想法,让他兴奋又害怕。为了验证可行性,他运用研究生阶段学到的建筑力学知识,反复推演了许多遍。最后证明,只要结构巧妙,可完全实施。
他很快画出草案,投向业主方,三个月没有回音。后来,业主方告诉他:佩服你的天马行空,但对不起,我们不敢。
好不容易说服了业主,建筑设计方又提出了尖锐的质疑:这个雕塑,着力点必然在梁柱上,若发生台风,将造成非常大扭力,久而久之,对结构将产生毁灭性的破坏。宁要安全的平庸,不要惊艳的疯狂!
在一再解释下,得到建筑师的全力支持,方案才得以通过。但谁来实施呢?业主发出施工招标,又是数月沉寂。解铃还须系铃人。何力平团队终于走上前台。早在研究生阶段,他就跟着重庆建大建筑系主任白佐民,精研了建筑与城雕的力学知识。这次,在钢铁设计院专家的合作下,他们想到的,不是将着力点放在梁柱上,而是一分为三,分别插入三层楼板里。无论风往哪边吹,都不可能掀起楼板!
果然,安装好后,横穿蓝色玻璃幕墙的《海王神像》,跃马奔腾,固若金汤。所有看到的人,几乎都会驻足观望,大声惊叹。这尊始于1991年,历经3年完成,全长55米、高9米的空中城雕,成为整个南中国的一大奇观,也是国人奋力奔向新世界的精神缩影。
世人感叹,新闻媒体报道,赞誉海潮般涌来。至今,安然无恙的《海王神像》,依然是深圳人的骄傲。前不久,何力平出差深圳,受邀前往海王大楼对面一间写字间座谈,朋友豪迈地指着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,告诉他,对面这尊横穿大楼、不可一世的雕塑,就是传说中的海王神像。
海王之后,何力平更加异想天开了。他一心想制造更为宏大的东西。不知不觉,他又受到了鬼王的召唤。回故乡考察的途中,在丰都树仁镇石岭岗村,他匆匆的步履突然凝固了。眼前这一壁崖石,俏立千仞,光秃秃闪着幽光。
凭直觉,这是一壁无比坚硬的岩石,足以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摩崖石刻。他脑子里,立即闪现出一个形象:扭曲、夸张、变形的鬼王——钟馗。
此时,他已经有了丰富的城雕经验。但从未尝试过,抛弃传统工具来制造雕塑。现在,他有了个逆天之念:用炸药炸出一个鬼王钟馗!
几经论证,他又说服了自己和旁人。1993年,说干就干的他,在轰隆隆的炮声中,一个造型诡异、结构较为复杂,极具视觉震撼力的《鬼王》雕塑,渐渐清晰了。1996年,这座高138米、宽217米 、厚26米,国内首次用爆破手法完成的山体雕塑,终于完成。
《鬼王》之外,他还为这座荒山,请进了若干小鬼。它们面貌各异。拿何力平的话说,鬼也分很多种,要人看到可爱之鬼、厉鬼恶鬼,映射着人间的各色秉性。
很快,一座巧夺天空的“鬼王山”景区,在丰都城外的荒寒之地开门迎客了。人们冲着创吉尼斯纪录的世界最大摩崖石刻,接踵而来。
这大概也是艺术家才会想到的景区——原本没植被没水没生气的陡峭石壁,变成了尺度巨大的雕塑。在这里,鬼王石刻景区热热闹闹地经营了两三年。后来三峡蓄水,丰都老县城被淹,景区公路被淹没,难以通行,顽强的团队,又硬生生拖了两三年。年年亏损,最后才消停下来。
“本来有个旅行社,几十个导游,6部大客车,现在人散了,车没了,景区也关着,何时才能重见天日。”何力平说,他始终相信这个景区有复活的一天,交通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,游客从江上也可以过去。
他更自信的是,这座“鬼王山”,将因摩崖石刻而显耀于世。年代愈久远,其文化价值愈凸显。它经历风吹雨打,历史沉淀,会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他说,美国酋长山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一座未完成的雕塑作品,从1930年代做到现在,面部才做完,脑壳都还未成型。但那骑马射箭的造型,分明讲述了美国土族生生不息的奋斗,所以变成全球游客的打卡胜地。
“就像丰都老城淹了,新城还复制着我当年住过的举人大院。鬼城不灭,鬼城文化永在。鬼王山也必将以独立的文化价值,存在于世。”何力平补充说,《鬼王》比乐山大佛还大得多,石头也要硬得多。他唯一的担心,是被人为因素所破坏。
“在生意上,我是一个失败者。”何力平公允地评价自己,似乎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——包括所有的过错。
这些年来,他更多是做一些架上雕塑,甚至很新潮地做起了数字雕塑,还参加一些数字雕塑展。他近年完成的主流作品《穿越封锁线》《支教大凉山》《妻子送郎上战场》,都颇受好评。
在阔大的书房里,他用大幅显示屏,展示着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。他耐心地解说着,像一个历经风霜的老人,介绍着早已老大不由人的“儿女们”。
说到关联处,他起身从书架拿出两部著作。其中“《为雕塑凿七个空》,2010年出版的,现在美国那边都还在卖。《形的仪式——论雕塑本体》,是纯粹的学术专著,买的人很少,目前正在推出电子版。你估计看起打脑壳。”
相对而言,那些雕塑作品,更加抓魂慑魄。他的早年代表作《老船》,刻画了一对老朋友,在船上依依惜别的景象。是诗,也是故事。哀婉、凄恻,久久视之,几欲落泪。
他说,这幅作品,经由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卖,一件捐资给了汶川大地震的灾民们,另一件,捐资给了中国慈善总会。
那么多的“儿女们”,最终会去向哪里?不知鬼才雕塑家何力平,是否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。
何力平: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,获硕士学位,长期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,硕士生导师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雕塑学会理事。
1974—1978年参加《收住院》复制再创作,参加重庆长江大桥《春、夏、秋、冬》雕塑创作,参加中国军事博物馆《红军过草地》大型雕塑创作
1981年 《初生牛犊》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
1984年 《新春乐》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并获省优秀作品奖 ;《小萝卜头像》落成于北京青少年活动中心
1985年 《个人架上雕塑展》 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;《球》入选全国体育美展。
1989年 《生命船》《催命锣》《醉生梦死》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并获省优秀作品奖
1990年-1997年主持从事了大量公共艺术场所的方案设计,如《丰都鬼王石刻》(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摩崖石刻的摩岩石刻 ,《深圳海王神像》等
2000年 木雕《云》获中国雕刻艺术节国际雕刻大赛三等奖;参加《中国雕塑论坛》;参加《当代中国雕塑家作品展》
2001年 《日暮黄昏》中国北京延庆国际雕塑艺术主题公园展示会,并永久陈列
2005年 应美国全美雕塑协会和华盛顿雕塑中心邀请,在美国作短期学术交流和访问;参加《黄天厚土雕塑大展》
2008年 参加《“中国姿态 · 海峡风”首届中国雕塑大展》;参加《艺术慈善中国——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》
2009年 重庆501当代美术馆“中国情境·重庆驿站·当代艺术大展” ;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“雕塑百家联展”;参加“我们2009——黄桷坪年度艺术展”;文章《为雕塑凿七个孔》发表于“中国雕塑”2009 第二期;重庆501艺术基地举办个人作品展;参加“2009中国(杭州)国际雕塑年鉴展”;参加由中国雕塑杂志举办的“北京中国动力国际雕塑年鉴展”;应邀参加“第三十五届日本东京都美术馆AJAC中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”。
2012年 作品《幸福的思想者》应邀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《艺术·经典》美术作品展
2012年 应邀参加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雕塑学会主办的《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》
2014年 作品《泸沽湖的传说》应邀参加由中国艺术节基金会发起主办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支持、深圳市世纪中得文化艺术发展公司承办的首届《雅生活A&D计划——中国授权艺术与衍生品特展》;应邀参加《回想——重庆美术60年》 重庆美术馆;专著《形的仪式——论雕塑本体》由时代出版社出版;应邀参加2014——2015首届重庆·四川当代艺术跨年展
2016年 作品《空境》应邀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《共生共荣——2016中国雕塑邀请展》(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)
2017年 作品《泸沽湖的传说》,《日暮黄昏之二》应邀参加《重庆名家名作展》
2018年 受聘为“首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”评审委员会评委,由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,大同市人民政府主办
2019年 雕塑作品《寻找桃花源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旅游部主办的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》雕塑作品《初生牛犊》《鬼城系列》《新春乐》参加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:《时代、形象:重庆油画雕塑70年文献展》
雕塑作品《融入》入选由衡水市委、衡水市人民政府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办的《2019中国•衡水国际城市雕塑艺术节雕塑展》
2020年 6月13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应邀参加由新华网,大足石刻研究院,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举办的“石语梵音:探秘大足石刻”云直播活动。
2021年 作品《穿越封锁线》 ,《支教大凉山》应邀参加雕塑杂志举办的《红色基石——庆祝建党百年数字雕塑创作网展,同时被聘为该展专家委员会委员。
2021年 作品《妻子送郎上战场》 《虚拟与现实》参加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举办的《国风·中国雕塑邀请(第一回)展》
2022年 作品《福虎》应邀参加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办的《华夏福瑞生肖邀请展——2022壬寅虎年》
2022年 作品《梦的空间》应邀由文化和旅游部、北京市人民政府、天津市人民政府、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(在中国美术馆)
2023年 作品《兔年吉祥》应邀参加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办的《2023癸卯兔年——华夏福瑞生肖邀请展》
艺术观:艺术家对生命的真挚的体验和追求,乃是我作品永远追随的主题。任何伟大的艺术,是营养源同时又是沼泽地,艺术家应以独特的方式,去体验生命并表达这种爱。生命的过程是运动的耗散的过程,只有在与生命相随的运动过程中,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真谛。因而,艺术创作过程就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,艺术作品就是生命存在的结晶。
徐之腾:2015年3月,创立徐之腾艺术空间;重庆南岸区书法家协会理事、重庆南岸区政协书画院画家。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会员;四川张大千美术学院客座教授。为艺术家和收藏家搭建交流平台;把中国艺术家及中国书画艺术介绍到国外。
联系人:张经理
咨询热线:15136261999
E-mail:2313202716@qq.com
联系地址: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毅成重工厂区
版权所有:博亿堂官方网站入口-博亿堂官网登录
友情链接:博亿堂官方 | 博亿堂官网登录 | 博亿堂官方登录网站入口